新闻中心
儿童美术教育究竟培养孩子什么?这可能是我们每一位学画儿童家长关心的一个话题。
儿童美术启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。这一点,早已被专家们所证实。美术教育是具有培养人的潜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。
它从抽象灵感的点燃,到创造性思维的自由表现,很大限度地开发了儿童的创造力。也可以说,美术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、感性思维、形象思维等思维活动方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。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误区之1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品;
现实中,幼儿常被要求学画一定要“象”,横要平,竖要直,把画画得“象”与“不象”作为学画的目标,这样会导致孩子画画的胆子越来越小,又擦又改,谨小慎微,匠气十足。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:“你画的小猫真像”、“你怎么跟老师画得不一样呢?”
把儿童美术课堂当作“照相机功能”来简单看待,导致很多有主见的儿童因为“画得不像”,而断送了继续学习美术的机会。
孩子们在画得像与不像的问题上与成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。孩子画画凭的是直接感受,他们认为只有突出主要的,夸张重要的就是像。所以,家长在看孩子的画时,不要拿画上的形象与真的比。
家长应该更新观念,其实幼稚也是一种美,认识幼儿学画的幼稚性和合理性。幼儿手指小肌肉发育得不够完全,画出来的物体形状虽然不准确。
但形的“不似”却成全了“神似”,这种离形求神的画法,或者“似与不似” 之间的画法,更显得纯真可爱。我们鼓励孩子们认真大胆,顺其自然的画,画出自己的想法,画出自己的心意。
误区之2、追求成熟美;
让儿童统一去临摹成年人的作品或一些公认获奖作品,这无异于剥夺了孩子个体经验和创造的权利,犹如让儿童吃营养不良的精神快餐,终究会因方法沉闷而留下后遗症。
误区之3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
部分家长在孩子绘画时,习惯于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影响孩子的思维,使孩子形成定势思维。家长看到孩子把小草涂成黄色或红色就硬要孩子改成绿色,看到鱼 在天上。
就告诉孩子鱼应该画在水里,粗暴的扼杀孩子的想象,幼儿学画不应只学画“看”到的,更重要的学画“想”到的。只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才是有灵魂的作品,才是儿童内心的写照。
误区之4、拔苗助长;
部分家长曾问:“老师,我们的孩子现在为什么不学素描,画石膏像,学油画,早起步早学会!”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迫切希望是可以理解的,但这种想法违背了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,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。
儿童动作发展遵循从近倒远的规律,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,越接近躯干的部位,动作发展越早,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。
以上肢为例,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,其次是肘、腕、手,手指动作发展晚,儿童手握铅笔自如地一笔一划地写字,往往要到6—7岁才能做到,心理学家实验认为。
影响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,生理成熟是学习或训练的基础,学习知识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,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训练,才能有效而成功,否则是无效的。
幼儿期孩子的手部小肌肉还无法灵活控制画笔进行精细的素描活动,也无法准确画出石膏大小的比例,让幼儿进行这些高难度的训练,只会给幼儿造成消极的情绪体验,挫伤幼儿的绘画兴趣,无异于拔苗助长。
相关新闻